“報”將永存紙或有變
作為內容的新聞報道,將永遠存在。作為傳播介質的紙張,可能發(fā)生變化。“報”不是因“紙”而生,也不會因“紙”而歇。
新聞人,無論是報人、廣播人、電視人,還是網絡人,做出最優(yōu)秀的內容,永遠是第一位的任務。成功的傳播者,一定既是優(yōu)秀內容的創(chuàng)造者,也是善于利用新型傳播介質的高超融合者”。
報紙的生死問題,新聞界已經熱議多年。去年歲末上海報業(yè)集團成立之后,決定停辦新聞晚報。全國報界感同身受,報紙的生死問題終于由議論變?yōu)楝F實,由外國進入中國。雖然停辦新聞晚報只是一個報業(yè)集團避免內部競爭的決定。
其實,報紙之為物,可以一拆為二:報與紙。報即新聞報道,是內容;紙即承載內容的介質,是渠道。不管傳播技術如何發(fā)展,傳播介質——渠道如何變化,報,即新聞報道的內容將永遠存在,永遠需要。而紙,即傳播介質、傳播渠道,則一直隨著技術的進步而變化。
人類社會的發(fā)展史,也是傳播技術的進步史。而每一次傳播技術的進步,都深刻地影響著、甚至極大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。
人類社會發(fā)展到今天,新聞報道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種文化必需品。至于承載新聞報道的介質是紙張、是電波、是視頻,還是網絡,可以另論。比如竹簡,雖然承載過中華文明的經典《論語》,但是今天人們已經不可能拿著竹簡去閱讀了,除非作為工藝品去欣賞。同樣,線裝書也已經成為一種帶有藝術品性質的存在,不再是承載內容的常規(guī)介質。
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觀察,作為內容的新聞報道,將永遠存在。作為傳播介質的紙張,可能發(fā)生變化?!皥蟆辈皇且颉凹垺倍?,也不會因“紙”而歇。隨著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化、社會聯系的越來越緊密、社會文明的越來越進步,人類社會對新聞報道的內容需求會越來越強烈。
即使是最新的傳播介質,網絡,也有固定終端與移動終端之分,移動終端還有手機與以iPad為代表的平板機之不同。傳播形式則有網站、博客、微博、微信、客戶端等等。技術發(fā)展的趨勢表明,傳播介質和傳播形式的創(chuàng)新更迭正方興未艾,突飛猛進,將永無止境。
與此相應的另一個問題,新聞傳播業(yè)是內容為王,還是渠道為王。
一些相信新媒體萬能的人,主張內容為王已經過時,渠道為王正當其時。
從傳播的角度講,內容永遠是第一位,渠道是為內容服務的。傳播技術的創(chuàng)新,有利于把內容傳播得更快、更廣、更遠。傳播技術發(fā)展史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。但是,最新最佳的傳播渠道,都只是決定如何把內容傳播出去,而渠道中流的是清泉、是濁水還是污水,則是由水質——內容決定的。從這個意義上來講,渠道可以是金,內容永遠為王。
網絡的優(yōu)勢是傳播速度快、容量大、互動強、鏈接廣。但是,優(yōu)勢其實也可能是劣勢。傳播快使得真假混雜,泥沙俱下;容量大使得人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精力去尋找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;強大的互動性則使信息的確定性難以存在,對信息的分析解讀矛盾雜亂。這就需要職業(yè)新聞人對信息進行選擇、核實和解讀。選擇社會廣泛關注或者應該關注而尚未關注的信息,這就是進行議程設置。核實信息的真假,以建立網絡時代極其稀缺的公信力。解讀信息內在的、背后的、隱含的意味,這就是進行輿論引導。這種選擇、核實和解讀的工作,任何個人都難以勝任,需要專業(yè)的團隊才能承擔。誰的選擇能夠得到廣大受眾的認可,誰的核實能夠做到準確無誤,誰的解讀能夠讓受眾析疑解惑,誰就能夠在媒體競爭中站穩(wěn)腳跟,即使是面對新媒體的沖擊,也無生存發(fā)展之憂。
新聞人,無論是報人、廣播人、電視人,還是網絡人,做出最優(yōu)秀的內容,永遠是第一位的任務。至于利用什么介質來傳播,是紙張、電波、視頻,還是網絡,可以采取拿來主義,什么好使用什么。第一個使用新介質的是勇敢者,但不一定是成功者。成功的傳播者,一定既是優(yōu)秀內容的創(chuàng)造者,也是善于利用新型傳播介質的高超融合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