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理工大:污水變中水再派大用場
上海理工大學有一幢18層的教授公寓,里頭住著108戶人家。特別的是,這每家每戶的生活污水并不直接排入下水道,而是被一個專門的處理裝置“吞”下了肚,經過一番“洗滌”后變身為“中水”,校園綠化澆灌、景觀水系的更新都能派上用場。
經上海理工大學攻關,科研人員借助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和回用技術實現(xiàn)了將污水“變廢為寶”。
自來水“大材小用”
據調查統(tǒng)計,上海每年用于清潔道路、綠化灌溉、沖洗汽車、沖洗廁所、景觀等的自來水達1000萬噸之多?!斑@些用水完全可用污水處理后產生的中水(水質介于自來水與污水之間的水)替代!”上海理工大學城市建設與環(huán)境工程學院院長張道方博士告訴記者,在許多場合,自來水其實是“大材小用”。
“我們要建設節(jié)約型都市,污水回用率也是一項重要的節(jié)水指標?!睆堅洪L指出。國際上許多國家紛紛把目光投向了“城市第二水源”——中水。在不少發(fā)達國家和地區(qū),生態(tài)小區(qū)內的中水回用率都達到了80%左右,其中嚴重缺水的以色列,回用率接近100%。
2002年和2003年,市科委分別將“小區(qū)生活污水處理及中水系統(tǒng)關鍵技術與示范”及“生態(tài)辦公樓雨污水處理回用與示范”立項為重大科技項目,由張道方博士領銜的這兩個項目均已完成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。
特殊菌種專吃污物
張道方博士告訴記者,他采用的是污水處理回用新技術——間歇/循環(huán)活性污泥技術(ICAST)。即對污水中的污泥進行培養(yǎng),從中產生特殊微生物菌種,專“吃”水中的有機污染物COD、BOD和NH3-N等污染物,從而使污水變干凈。
除了上海理工大學的教授公寓外,閔行區(qū)的一幢生態(tài)示范樓也嘗到了廢水回用的甜頭。樓里安上了雨污水處理裝置,每天能處理50噸廢水,不僅解決了樓內廁所沖洗問題,還能澆灌8個屋頂花園呢。據了解,若污水處理回用量達到150噸(相當于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的居住小區(qū)),每噸中水的成本少于1元人民幣。